專欄連載Column

2018-04-03

第38期 台灣的機會一直在 要拼命想辦法才能突破

  台灣是一個擁有特殊高爾夫文化的國家,在高爾夫球具製造界也算是世界聞名,更曾經在亞洲區擁有過很多國際高爾夫選手,甚至早期涂阿玉三個字是五大洲響叮噹的國際人物,如果當時有世界排名,臺灣可能早就有高球世界第一了。

  2006年世界開始有了積分排名,瑞典的索倫斯坦先保持了60週的球后記錄,之後墨西哥的歐秋亞統治了後三年的女王寶座,完成驚人的158週紀錄!在這之後,開始起了很大變數,亞洲選手開始展現實力,甚至站上世界第一的女王寶座,從申智愛、宮里藍,到2011年台灣之光曾雅妮也在摘下澳洲名人賽之冠後,正式成為Made in Taiwan本土高球世界第一的運動員,甚至也達成持續保持球后106週的驚人記錄,可見高爾夫球這項運動真的是亞洲人的主力項目。在高爾夫回歸列入奧運正式項目的2016里約奧運,出賽總人數裡男女只不過120位選手,在高爾夫的六面獎牌裡,亞州人在女子組取下了兩面。去年女子世界第一不斷在換人坐,重點是,四位裡面有韓國、泰國、中國,都屬於亞洲人,而目前登上寶座成為第16位球后的,也是大家熟悉的中國選手馮珊珊。

  撇開台灣先天上人口不多的因素,我們高爾夫的人口需要如何養成呢?又如何培育出高爾夫專業人才,進而成為選手呢?早期成名的高爾夫選手多半是桿弟出身,或是住球場附近的孩子,包括我也是這樣成長的。他們想成為選手的努力,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。他們可以完全忘記白天黑夜,為了可以到不同的國家比賽而花很多時間去苦練、找師父聊經驗問路線。當然那個時空背景的資訊比較不流通,也沒有所謂科學輔助儀器,因此大家都想辨法讓自己可以成為武林高手。但他們就真的只有苦練苦練再苦練嗎?錯!苦練中他們帶著苦中做樂的想像,來發揮自己的創意打法,在不同的實務經驗中收取成果,對抗一切戰勝自己。在這種環境裡,他們的成就並沒有比現在的3C選手差,反而都是一鳴驚人地告訴大家「我們來自台灣」。

  而今台灣在世界舞台上被叫得出名字的高爾夫選手有多少人呢?男子有在PGA裡擁的小潘跟亞巡賽的一哥林文堂、詹世昌,在女生百大女選手擁有日巡盧曉晴、美巡龔怡萍。

  這個大環境裡,我們沒有放棄過這個項目,而且也努力不懈地為自己的目標前進著,但是看著一些年輕選手不是不努力,但常常會陷入迷惑,或停滯不前,失去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進步的想法時,也會憂心出不了一個更好的選手來接替前輩的成就。年輕選手們必須好好設定自己的目標,並拼命想辦法來達成,不僅要照顧自己的球技,更須好好找出問題,才有可能突破自己的界限,真正完成當初職業選手的夢想。

 

作者‧曾秀鳳
1968年出生。1991年轉入職業,征戰日巡創下連續11年取得種子資格紀錄,職業生涯共獲得13座冠軍。2015年自賽事退休後致力於人生新目標──高爾夫傳承。目前擔任臺北城市技科大學助理教授。